English

关于开发西部人文资源的思考

2000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费孝通 我有话说

五十年前,周总理组织了一个中央民族访问团,我参加了。当时,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重大的事情,是开展民族工作的第一步,这个访问团的目的是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。周总理认为,接触少数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艺术。我当时五十岁还不到,现在都九十岁了,一过就是半个世纪了。我们的中央民族访问团,是新中国第一个做实际民族工作的工作团。

“保护、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”,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题目。我们研究人类学,研究人的文化。人的文化今后最高的发展方向,我认为,吃饱穿暖了之后,就要进入一个艺术境界,文化里面的最高一层领域就是追求美,追求艺术。

我从1984年、1985年就开始研究和注意西部问题,当然,我那时想解决的还不是艺术问题,而是怎么让西部人民吃饱穿暖的问题,因为我一辈子的目标就是“志在富民”。1938年我写了一本书叫《江村经济》,最后的结论就是,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穷,就是生产力太低。我们中国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,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生产力,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共识,我们党中央的几次大战略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1980年我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,重新恢复了工作,我把它称为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的开始。我又回到我以前的学术起点,调查农村,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力,我提出了工业下乡,并看出来了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条解决农村贫穷问题的有效道路。乡镇企业发展以后,我又提出了小城镇的建设问题,现在小城镇的建设正处于一个高潮。这些研究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吃饱穿暖的问题。

这几年,我又开始关注一个新问题,那就是当我们吃饱了穿暖了后,又该怎么办?这就涉及到了艺术的问题了。物质方面是很重要,但精神方面,也就是文化艺术方面也同样重要。我记得还是在我读中学的时候,中国有一批科学家和外国的一批科学家到西北考察,他们在那里不但发现了许多的自然资源,也发现了许多的人文资源。其中有一个叫斯文·哈定的瑞典人,通过这次考察写了很多的东西,在世界上很有名。也就是通过这次考察,发现了敦煌、丝绸之路上的一系列古代文物和古代艺术,这些都是西北大地蕴藏的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。如果我们要发展到我们的文化领域里面去,开展我们的人文建设,以及确立我们的文化走向的话,就要在研究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

当然,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文化,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了,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天地,这就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文资源。大家一直在讲,我们中国的文化如何同西方的文化接轨,谈到这个问题,我就想到了总理的话,民族之间最容易接触和交流的就是艺术,因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不靠逻辑、不靠理性思想,而是靠感触,靠感情交流,这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、共同的东西。比如,我们对外国的音乐,就是不懂它的语言也可以听,也可以欣赏,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。我们虽然文化不同,但我们可以在音乐里面交流,绘画也一样。现在到处都在建高楼大厦,大多是现代西方式建筑,我们中国的建筑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,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。这里涉及到我们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。

西部的问题现在讲得很多了,成为一个热点了,但我们对西部的人文资源和文化艺术注意得还不够。克林顿访华的第一站就是西安,还有一个日本首相到敦煌去了,还讲他们愿意出很多的钱把敦煌保护好。西安也好,敦煌也好,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,那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呀!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往往忽视了西北的文化,在历史上看不起西部的观念比较深,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观念纠正过来。在文化资源上,西部保存得比内地好,一个是它的气候干燥,文物容易保存;另一个因为它交通不便,地方偏僻,受现代文明冲击得少,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得相对完整。但在这西部大开发中弄得不好,就会把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破坏掉。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声疾呼,注意对古代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,如果只是为了一点小的眼前的经济利益,而牺牲了我们几千年文化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另外,要开发西部,一定要注意民族问题,我们必须要发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很多好的、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,我们要帮助他们发掘出来,帮助他们发展。应该用平等态度对待各民族的文化。首先我们要了解西部的人文资源,知道我们有多少财产,现在我们还没有底,要进行一个概况的考察、整理,这就叫做发掘、开发。(此文系费孝通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做的专题学术报告,本刊有删节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